故事四:您是哪个纺大毕业的?——辅导上海嘉丰棉纺织厂创国家质量管理奖
1982年上海市丢掉了“两个第一”,一是产品评国家金、银牌,辽宁省超过了上海市。二是国家首次设立与评选国家质量管理奖,上海申报的嘉丰棉纺织厂预评落选。预评通过的三个企业:吉林省的吉化公司染料厂,机械部的常州柴油机厂和石油部的兰州炼油厂。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让市经委调研后写出整改报告。市政府讨论整改报告时,经委同志说了三个国家奖的企业中,有两个聘请了吉林工大的金广林老师作为顾问。汪市长说:“金老师我认识,我请他讲过课。1978年我刚恢复工作在北京一机部情报所当所长,他是一机部质量组成员,参加过日本小松制作所在北京内燃机厂的TQC调研和试点实践,我亲自听讲,请他为所里室主任以上领导进行了三天的TQC培训。你们可以用我的名义请他来上海帮助嘉丰厂创国家质量奖。”1983年1月在石家庄中国质量协会年会上,上海经委的同志通过原在上海三药厂与金广林一起参加过1982年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巡回报告团,后调上海质协担任培训部长的陈思榕工程师联系,1983年上半年我受邀去上海市辅导嘉丰棉纺织厂创国奖。
因本人当时在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带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需要在机械制造厂内实习,故上海市将我们安排在机械系统的上海机床厂,以减免实习费和住宿费。
1983年5月初本人带领10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到上海机床厂开始真刀真枪地实习和设计。上海机床厂的机床生产也最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工序控制”的科研项目。
为了能帮助嘉丰棉纺织厂创国奖,从1983年初我就开始学习棉纺织工艺学,吃透西安四棉先进企业的TQM经验和新疆七一、八一两个棉纺厂的调研成果。五月中旬用一周的时间开始到嘉丰厂协助。前四昼夜开始深入调研和制订方案。因嘉丰棉纺织厂是上海学大庆的老典型,基础很好,只要在质量意识和重点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上锦上添花就会有成效。周五、六用四个单元培训及落实具体的创奖计划。在培训中我首先从提升全厂骨干的质量意识和建立TQM质量体系下功夫,针对嘉丰厂在质量体系上的差距,与沈副厂长和总工紧密结合,一起研究和制订了切实可行之创奖方案,并得到党委书记和厂长等领导的批准。特别是针对质量体系现场的难点、痛点两个关键质量控制点,“浆纱”和“套扣”的六大因素,分别采用了适合嘉丰棉纺的专业技术来进行质量控制。
培训的四个半天结束时,党委书记、厂长都十分认同创奖计划和实施方案,热烈鼓掌通过,并要求全厂竭力推行。
咨询一周的晚饭桌上,一位副总工程师问我说:“您是哪个纺大毕业的?我问了本厂几个不同纺大毕业的工程师,他们都说不认识您,可整个方案又那么结合嘉丰的棉纺专业技术,定会有好的效果!”我说等创上国家奖后,我就是嘉丰纺大毕业生了吧?!
当年六月底离上海前又去嘉丰审核整改指导一周,下半年国奖评审前再去做最后评奖预审整改一周,通过全厂上下齐心努力,当年嘉丰棉纺织厂获得国家质量奖第一名的高分。
上海市经委和质量协会充分利用我在上海的机会,组织了各大系统骨干培训,进行了TQM七场学术报告,补上了巡回报告团的大部分内容。
2023年7月5日
1924年5月,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他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前控制,休哈特被尊称为"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
在企业的现场管理中能应用上控制图的过程,是能够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的。然而要达到能应用控制图的过程,对其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机械制造厂中多数过程的六大因素:人、机、料、法、测、环,都达不到受控要求,只好用不断的测量检验来保证达到合格产品的公差要求。
在对控制图的科研项目中,我用搜集到的117幅成功的过程控制图进行反复地统计分析,发现了这些控制图的上、下控制界限与公差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控制图的上、下控制界限,与公差标准的上、下界限之间的距离是公差的17%左右。如图:
2023年7月10日